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医药保健 > 食疗药膳 > 食物大全 > 果品类 >
编号:216948
李炳
http://www.100md.com 中国传统文化网
     李炳(《杨州画舫录》作李钧),字振声,号西垣,生于1729年(清雍正七年),卒于1805年(清嘉庆十年),离开时76岁,清代江苏仪征人。幼年学医,苦不能得到底蕴,乃学《易经》十年,而后有心得说:“治病之要,不外阴阳消息而已。阳生阴死,医为人求其生,故必使阳长而阴消。用寒凉峻厉,则伤其元,惟阳主通,汗吐下所以通也。”李炳尤其自得的是:“肝之本在右,而行于左。”郑康成注《周礼·疾医》说,肝风凉,肺气热。贾公彦申述基偏差:“肝在心下近右,其位当秋。”因此凡右肋痛的,李炳就以甘缓解,和以芍药,往往应手而痊愈,而以此法治肺却必加剧;这是积累经验得出的,发前人所未发,实际上有解剖学根据,与西医肝右之说相符。然而当时中医学者却盲目攻击李氏之说,这是中医停滞而不能进步之处。

    李炳性情耿介,为穷人治疾,必竭尽心力,不论寒暑早晚,一请就去;而不善于侍候富贵患者,因此家无余财。患者病好他就让停药,不愿以调理为名取利。他开一方,不必要增减药味时就令连服下去,而从不改方取费。诊病开药有时与别的医生相反,人攻彼补,人塞彼通,人寒彼热。为对患者负责,他必力争,甚至以身家性命担保,亲手调药,坐看患者服下,努力达到效验。患者痊愈了,不取报偿,甚至不收一文钱,他也很痛快。(见《辨疫琐言》)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李炳的医学著作,简明而有章法。他曾苦于《金匮》无善注,乃撰《金匮要略注》二十二卷,能揭露《金匮》的奥秘,并著录平生医案。又针对吴又可《瘟疫论》的谬误之处,作《辨疫琐言》加以纠正。他指出,用大黄治疫病始自耶律楚材,吴又可引用而不知其意义,妄造达原饮,用草果、黄芩以剥夺人的生气,而且疫病是阴浊入人口鼻,应当以芳香胜它,而立清气饮方。用大黄有清法、酿法、同煮、略煮诸法,是取其气而不取其味。李炳的用意可说达到精微其余批判吴又可的文章,也很有道理。

    江鹤亭(方伯)的弟弟江心培患伤寒,出现阳明证,当时医生治以寒剂,拖延月余病危。江鹤亭请李炳诊治,李说:“这是寒证,适宜温中。”用附子一两,服下病情加剧。李炳说:“这是剂量轻之故。”加附子至二两,与人参二两同服,别的医生都反对。李炳坚持让患者服下。到第二日病就霍然而愈。对诸医说:“病之寒热,辨于脉之往来。此脉来动而去滞,知其中寒而外热。仲景所已言,诸君未及见耳。”

    鲍席芬之父得咽病而不能进食,重金请吴中(苏州)名医顾禹田诊治。以方给李炳看,李炳说:“服之夜必烦。”果如其言,顾禹田惭愧而去。李炳说:“此阳结也,宜重剂下之。”开大黄一两,鲍家不敢让患者全剂服下。第二日,李炳来复诊,说:“服药宜必效。不效者,未全服也”仍然开大黄一两,即令服下,一剂而患者能进食。(见《李翁医记下》)

    李炳壮年时,曾于某年岁暮去苏州,遇有患咳嗽者,当地医生张亮葵治不好。李炳诊后,治以川椒,第二日咳嗽就止住了。张托人向李请教。李炳说:“寐则咳,醒则已,盖寐则肺气藏于肾,肾寒使之咳耳!通其阳故愈。”张极叹服。

    从这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,李炳医术之精妙,医德之高尚,是显而易见的了,称其为一代名医是当之无愧的,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他。, 百拇医药